昨天有一篇文章刷爆网络,题目是《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》,我找来了原文链接,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。
全文8000多字,按照正常人的阅读速度大致需要18-20分钟。
我今天中午抽空看了,出人意料的精彩,那么长的文章竟然让我看的很投入。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,交到了一个笔力高超的作者手里,写下了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报道。阅读量据说已经突破了2000万,成为现象级的爆款文章。
若你尚未阅读,我简摘一下,讲的是西南最好的高中之一(成都七中),师生将上课的实况,直播给穷困县一些普通的学校,供那里的老师和学生学习。连续数年坚持,终于获得了丰收的故事。
文章最大的看点在于不停的映射和对比两个世界的学校生活,一边是中产阶级的精英后代,享受着最顶级的教育资源,跑步冲刺国内外名校。另一边是留守儿童扎堆的贫困地区学生,在教育资源落后的角落,羡慕的看着直播镜头里的那些同龄的天才少年们。
很冲击,很真实,差不多也是当下中国社会那啥差距悬殊的一组缩影。
不过这篇文章的主旨并不是控诉,而是满满正能量的热血励志,很多人看到最后都忍不住泪目,再穷再卑微的人一旦被激发出自尊心,都会尝试努力去改变命运。
……
通过一块屏幕就能实现教育公平,这篇文章展现的画面太美好了,美好到我觉得不真实,下午盘后我趁着空余时间去搜了一下相关背景资料。
1、网课项目是商业项目,不是免费的午餐,原文作者没有告诉大家,一个班一年要支付6-7万的费用,若要全面推广首先要考虑成本。
2、贫困县的中学不是每个班都参加网课,通常只有尖子生凑起来的精英班才接受网课教育。这既有费用成本的考量,也要考虑到教学进度跟不跟的上。
3、老师对这件事也有不同的看法。老教师普遍抵触,认为是对自己教学水平的否定。年轻教师普遍能接受,甚至很多老师通过网课学习的比学生还快,然后…….频繁出现跳槽的情况,这个原文没写,是我在知乎看到一个当事人说的。
4、双师制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开始推行,比如学而思就是双师制,即名师负责线上教学,然后再配一名线下的老师负责查漏补缺和答疑,实战效果比较理想。
5、我看了大量的当事人评论,有线上示范班级的老师,有线下看直播的老师和学生,整体反馈比较正面,除了成绩的提升外,更多人提到的是拓宽了自己的眼界格局。
6、对于被拍摄的成都七中师生来说也不是坏事,因为意识到自己上课会被成千上万的人观看,所以会更认真专注。
7、文中提到的禄劝是昆明市附近的贫困县,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超过财政收入3个亿,所以肯定是更高一级的政府用扶贫资金在进行补贴,这样的特殊情况也不是可以全国范围模仿的。
当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,有人批评网校背后的公司企图靠这个项目挣钱,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,如果一个人做的生意于社会有益,又能挣钱,那发财有何不可…?
……
上面说的都是好的,其实我还想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念头,也写下来给你们议议:
1、首先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,我就看到有一些直播班的学生觉得不适合自己,部分学校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就退掉了。我觉得如果把学校生源素质分为甲乙丙丁的话,给甲拍的视频,给乙看是最有用的,丙和丁可能因为差距太大,并不适用。所以这个项目并不适合无差别的推广。
2、其次就是涉及到高考竞争的问题。我注意到文章中提到看直播的大都是云贵广西的学校,和成都七中都不在一个省内,这样就避免了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。
3、最后就是教育军备的问题。我下午和一个朋友讨论的时候就问过他,中国目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?
我认为已经不单纯是为了进入社会职场谋生而学习,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学校已经存在过度教育,即学校里获得的大量知识工作后用不到,没几年就忘了。
我认为如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副作用,是为了给每一个人标分阶层用的。
在我老家那个小城市,每年只有一半左右的初中毕业生继续读全日制的高中,我初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很惊讶,就像你们很多人不信中国只有5%不到的人有本科学历。那一半放弃读高中的人长大后,大多数都会去从事回报率较低的工作,这既是社会分工也是社会分层。
假设所有中国人都去读高中、大学,都本科毕业,只会逼的更多的人去念硕士、博士,然后依然还是要有人做保洁、去工地搬砖、冒雨送快递,只不过这些初中毕业就能胜任的工作,到时候都由大学生来做。
教育资源也会通货膨胀,教育军备理论上是没有尽头的。
所以一个贫困县倾尽所有投资教育,渴望致富脱贫,这样的故事让我很感动,但如果全国的贫困县都这么玩,这个国家折腾不起的呀…….谁都想往上爬,但社会金字塔就是▲分布,不管你想不想,底下就是会有那么多人。
网课也许能改变一小部分人的命运,但它很难成为所有底层学子的天梯,因为登天的路还是那么窄,梯子宽没用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