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喵叔。
谁能想到,4月18日,孙俪主演的都市职场剧《蛮好的人生》以单集收视破3%的“剧王”姿态横空出世,却在保险行业掀起一场舆论海啸。
剧中,保险销冠胡曼黎(孙俪饰)的“骚操作”——代投保、伪造签名、教唆假离婚骗保单、泄露客户隐私——被从业者怒斥为抹黑行业。
编剧声称“蹲点保险公司半年”,导演解释“冲突展现真实”,但保险人的愤怒却直指核心:这部“爆款剧”究竟是撕开了行业遮羞布的照妖镜,还是用狗血剧情消费了公众的信任焦虑?
争议的实质,是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博弈。当新人薛晓舟用“理赔百分百到账”话术忽悠老人买养老险,胡曼黎将客户生日、宠物名等隐私作为签单筹码,被批“行业底线全无”时,保险从业者的朋友圈炸了:“客户看完剧全来质问‘你们真这么黑?’行业口碑倒退十年!”
而另一边,观众却沉迷于“狗血但上头”的爽感,甚至有人拍手称快:“现实比剧里更黑!”这场撕裂背后,藏着保险行业一二十年未愈的伤疤,也暴露了某些职场剧“为冲突而冲突”的创作顽疾。
剧中“雷区”VS现实红线
《蛮好的人生》被业内人士罗列了“五大罪状”,可谓是刀刀见血:
1.伪造签名与代客签单
胡曼黎为冲业绩伪造客户签名,现实中这类行为直接触犯《保险法》第131条。
一直以来,销售误导都是保险业的一大顽疾。近年来,人身保险公司涉及的投诉总量中,销售纠纷投诉占比常年保持在50%左右。针对保险销售误导,近年来,监管机构与保险公司均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规范,保护消费者权益。
2024年3月份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《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》正式施行。此后,监管机构发布的相关文件多次提及规范保险销售行为、保护消费者权益等。
2.“保证赔付”话术陷阱
薛晓舟用“理赔百分百到账”诱导老人投保,正好又踩中了《人身险销售合规指引》的绝对禁区。然后在现实中,2024年某保险公司又因承诺收益、给予合同外利益被罚85万元,但编剧却将此类话术包装为“新人成长必经之路”,把行业红线降格为职场小聪明。
3.隐私泄露与道德失守
剧中胡曼黎用客户生日、宠物名换取信任的行为,被批“行业底线全无”。而现实中,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实施后,保险机构因数据泄露被罚案例同比减少大半,但公众的记忆仍旧停留在十年前“电话轰炸式推销”的阴影中。
更讽刺的是,剧中胡曼黎因“帮癌症母亲骗保三十万”被开除的情节,与2023年真实案例形成镜像:湖南某业务员违规销售高息产品致客户损失,法院判决公司解雇合法。艺术加工本无错,但当违规操作密集到像“行业犯罪教科书”的时候,行业的真实与虚构爽剧的界限便彻底模糊。
行业的遮羞布谁在害怕被扯掉?
能让保险从业者集体破防的,本质是一场行业的“信任保卫战”。保险行业历经数十年十年合规化改革,行业投诉率持续下降,各种创新模式涌现,但《蛮好的人生》此时却将镜头对准了这个行业最不堪的“黑历史”——:
销售误导:多年前时常见诸媒体的“存单变保单”事件让行业信誉崩盘,至今仍有不少客户听到“保险”二字便皱眉,保险与骗人常常划上等号。
理赔纠纷:剧中夸大理赔难。而现实中,从2024年各大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不难发现,各家理赔平均时效都缩短到了天级,比如中国人寿平均理赔时效0.34天,平安人寿最快赔付10秒到账,但如此这般,保险行业“投保易理赔难”的刻板印象仍未破除。
人海战术:胡曼黎“色诱丈夫”“蹲客户12小时”,薛晓舟挂零被团队霸凌的桥段,折射出早期代理人“业绩至上”的野蛮生长逻辑,而这正是近几年行业清虚提质运动要根治的毒瘤。
部分从业者的愤怒,源于自身进步被忽视、伤疤被揭开;观众的共鸣,则来自对“保险即骗局”的集体记忆。这种矛盾,恰似剧中胡曼黎的困境:她既是违规者,也是这么多年以来行业乱象的受害者。
职场剧的原罪
以真实之名,行猎奇之实。
《蛮好的人生》并非孤例。过往的医疗剧被医生批“手术室谈恋爱”,律政剧被律师嘲“庭辩像儿戏”,职场剧总在“专业性与戏剧性”的钢丝上摇摇欲坠。虽然该剧主创辩解“为写剧本蹲点半年”,但暴露了其创作逻辑的致命伤:
采风≠消化:走访太平洋保险、访谈老牌经纪人的素材,最终沦为“保险行业违规操作大赏”。正如某从业人员吐槽:“剧组只看到地下室的蟑螂,却无视客厅的鲜花。”
人设扁平化:胡曼黎被塑造成“为钱癫狂”的恶女,薛晓舟则是“傻白甜小白兔”,二者对立简化了合规与业绩的真实博弈。
时间线错乱:故事设定在2022-2024年,却大量采用2010年代违规案例,用过去式审判进行时。
喵叔始终觉得,优秀职场剧从不需要用“撕行业遮羞布”来制造噱头,而是应该用专业细节来织就行业锦缎。
写到最后
《蛮好的人生》带来的这场风波恰好也给出了双重启示:
对保险行业:正视历史,才能超越历史。我们从业者与其去指责剧集“抹黑”保险行业,不如公开更多合规案例,这类“自曝家丑”的行业透明度提升,也远比公关控评更有力量。
同时也更需要推进服务的可见化,这些年行业的各种举措与创新早已在进行,但公众整体认知仍十分滞后,需要由行业的领头羊们去带头推进。
对影视创作:建立行业专业审查机制。职场剧应聘请真实顾问,如医疗剧有权威医疗机构背书,保险剧可交由行协监制。平衡冲突与价值。
胡曼黎的堕落与翻身本可成为行业“合规教育样本”,但剧集却沉迷于“恶女逆袭”的爽感,缺失了对行业底线的敬畏。
《蛮好的人生》扯下的不是一块布,而是两面镜子:一面照出保险行业的旧疾新伤,一面映出影视创作的浮躁短视。
保险行业的从业者们没必要因一部剧而恐慌,真正的遮羞布从来不在荧幕上,而在那些仍未被彻底革除的类似销售误导、违法返佣的隐秘角落里。
当胡曼黎们在剧中“逆风翻盘”时,现实中的我们更应该思考:我们是要做“遮羞布”的捍卫者,还是“合规铠甲”的锻造者?答案,不在热搜的唾沫里,而在每一份合规保单的严谨中。
共勉之。
没有完美的产品,只有相对完善的搭配,如果你在保险选购过程中遇到困惑,欢迎咨询。
每日排坑,要么劝退,要么买对。坚持更新不易,如果认可这篇文章,烦请阅读后多多分享以示鼓励,谢谢。